遠い声と想像

エイジ オブ ディスカバリー II


Keiner außer dem einsamen Herzen.



Home Picture ©


莫扎特第41交响曲《朱庇特交响曲》



C大调第41号交响曲,K 551,又名《朱庇特交响曲》,这是莫扎特创作的最长也是最后一部交响曲,被许多评论家视为古典音乐中最伟大的交响曲之一,以其古典时期交响曲的幽默感、旺盛的精力和异常宏大的规模而闻名。这些品质很可能为这部交响曲赢得了“朱庇特”的绰号——古罗马万神殿的主神。《朱庇特》完成于1788年,目前尚不清楚该作品是否在作曲家生前演奏。据称,这个绰号是由德国音乐家、乐队指挥和长期居住在伦敦的约翰·彼得·萨洛曼 (Johann Peter Saloman) 创造的,最早可能是在 1821 年的伦敦音乐会节目中以印刷形式使用。该交响曲的亲笔手稿保存在柏林国家图书馆。

莫扎特很少随心所欲地创作。一般来说,他是根据佣金(按付费客户或赞助人的命令)或为自己的音乐会写作,或者创作新作品作为送给朋友的礼物。此类交易通常记录在作曲家的信件和著作中,并且大量保存下来。然而,对于他 1788 年夏天创作的最后三部交响曲(K 543、K 550 和 K 551),历史记录却是沉默的。音乐学者没有发现任何委托的迹象,因此莫扎特创作这些作品可能是希望出售它们或在维也纳的音乐会上展示它们。

然而,也有可能莫扎特创作 1788 年交响曲的目的是在伦敦巡演中演奏它们。伦敦是作曲家一生中反复出现的主题。他小时候在城里生活了一年多。在维也纳成年期间,他有几个亲密的英国朋友,包括歌手南希·斯托雷斯(Nancy Storace),可能还有她的兄弟、作曲家斯蒂芬·斯托雷斯(Stephen Storace);至少从 1786 年起,他就曾谈到前往伦敦举办一系列音乐会。在这样的音乐会巡演中,作曲家通常会带来新作品,最好是三六首交响曲。无论其创作背景如何,这些交响曲都没有在莫扎特生前出版,也没有明确的证据表明它们是在莫扎特去世之前演奏的。

全曲共四个乐章,典型古典主义交响曲的曲式:

  1. 活泼的快板(Allegro vivace)C大调,奏鸣曲式
  2. 如歌的行板(Andante cantabile)F大调,奏鸣曲式
  3. 小步舞曲: 稍快板(Menuetto: Allegretto)
  4. 很快的快板(Molto allegro)C大调,含赋格手法的奏鸣曲式

I. 活泼的快板

奏鸣曲形式第一乐章的主题以对比主题开始:基音上的三重合奏爆发(分别通过一个上升动作从下面的主音到基音形成 三连音),然后是更加抒情的回应。

第一主题
 

在两次对话后,是一系列的号角。接下来是一个过渡段落,这个主题得到扩展和发展。随后,第二主题组以 G 大调的抒情部分开始,以七和弦的悬停结束,然后是激烈的C小调部分。

第二主题
 

在一个完整的停顿之后,开始了呈示部尾声,插入了莫扎特的咏叹调 “Un bacio di mano”(K. 541),然后在一连串的号角乐音中结束了呈示部。

咏叹调 “Un bacio di mano”,K.541
 

发展开始于从 G 大调到E ♭大调的转调,然后重复并广泛发展插入咏叹调主题。然后,随后出现了一个虚假的再现部,乐章开头的主题再次出现,但声音很轻,为 F 大调。接着,第一个主题组的最后华丽部分在半音阶下降的低音上得到广泛发展,随后再现部插入咏叹调的结尾,导致C大调的真正重现。

发展部
 

除了通常的调调换位之外 以及次要关键部分的一些扩展,重述以常规方式进行。

II. 如歌的行板

第二乐章也是奏鸣曲式,是F大调( C大调的次属调)法国式萨拉班德舞曲,类似于巴赫键盘组曲中的萨拉班德舞曲。由低音小提琴演奏的开头旋律从未被中断过。

第一主题
 

过渡句后,进入属调上由木管与第一小提琴表现的优雅的第二主题。第一小提琴与长笛追逐后,呈示部结束。

第二主题
 

发展部极短,主要处理过渡句,结束之前第二主题的后部以六连音符形成。

发展部
 

第二发展部以节奏性的形态打乱了再现部。再现部实际是呈示部的自由发展。

III. 小步舞曲

小步舞曲为G大调,中段为C大调。小步舞曲结束部分,木管以三重奏形态作对位处理。

第三乐章是标记为“ allegretto ”的小步舞曲,类似于一种流行的奥地利民间舞蹈形式Ländler。在整个乐章的中间,有一个半音阶进行,其中木管乐器呈现出稀疏的模仿性织体(第 43-51 小节),然后整个管弦乐队返回。

半音阶进行
 

在乐章的三重奏部分,构成最后乐章主旋律的四音音型出现在最显眼的位置(第 68-71 小节),但位于音阶的第七度而不是第一度,并且是小调。这使它具有了截然不同的特征。

这个乐章后来由迈克·巴特 (Mike Batt)编曲并翻唱为《The Wombles》,于 1974 年 10 月作为单曲发行,在英国单曲榜上停留了九周,最高排名第 16 位 。

IV. 很快的快板

最后,本交响曲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第四乐章末尾的五声部赋格(代表五个主要主题)。但整个乐章中都有赋格部分,或是发展一个特定的主题,或是将两个或多个主题结合在一起,这在木管乐器之间的相互作用中可以看到。主旋律由四个音符组成:

四个音符组成的主旋律
 

在奏鸣曲式的终曲中,还出现了另外四个主题,而在赋格尾声中,所有五个主题都被合并在一起。

第二主题
 

第一个值得注意的复调段落出现了,是一个赋格段,主题的前三个音符被用作了赋格主题,而对题则是用红线标出的音型。

第一个复调段:赋格段
 

在这个对主题一有力的呈现后,主题三出现了,由三个断奏音符和一个包含颤音的附点音型组成。这个以“密接合应1”出现在第一小提琴和大提琴和低音提琴上。

第三主题
 

主题三的密接和应开始了向属调的转调,紧接着对主题二的密接和应。在这里,第二次进入只比第一次晚了一拍,第三次省略后的进入在圆号上,只有附点的节奏型,形成了三声部模仿对位。

主题三的密接和应
 

具体关于第四乐章对位法的分析,参看下面视频:


乔治-格罗夫爵士在一篇关于《木星交响曲》的文章中写道:“莫扎特为终曲保留了他所有的科学资源,以及似乎无人能与他同样程度地拥有的隐藏科学的力量,并使之成为悦耳动听、博学多才的音乐的载体。他的成就无人能出其右”。关于整首乐曲,他写道:“这是法国大革命之前世界上最伟大的管弦乐作品”。

四音符主题是一个常见的平调主题,至少可以追溯到 13 世纪托马斯-阿奎那的 “Pange lingua gloriosi corporis mysterium”。早在 1764 年的第一交响曲中,它就曾短暂出现过。后来,他在早期的 F 大调 “Missa Brevis “的信经、第 33 交响曲的第一乐章以及该交响曲的小步舞曲的三重奏中都使用了这首曲子。

学者们确信莫扎特学习过迈克尔-海顿2(Michael Haydn)的《C大调第28号交响曲》,该交响曲的终曲中也有赋格,莫扎特在自己的尾声中也非常仔细地模仿了海顿的尾声。查尔斯-谢尔曼(Charles Sherman)推测,莫扎特也研究过迈克尔-海顿的 D 大调第 23 号交响曲,因为他 “经常要求父亲利奥波德(Leopold)给他寄海顿最新写的赋格曲”。谢尔曼还指出了这两部几乎完全同时代的作品之间的其他相似之处。迈克尔的兄长约瑟夫的《D大调第十三交响曲》(1764 年)的对位终曲中也有四音符主题。


  1. “密接合应” (Stretto)意思是同一主题的多次进入重合交叉在一起。比如第一次进入的主题还没结束时第二次进入就开始了。虽然本章并没有出现严格意义上的“密接合应”,这里使用这一词汇来指代同一主题以极高的频率引入。 ↩︎

  2. 迈克尔-海顿(Michael Haydn)是 约瑟夫-海顿(Jesoph Haydn)的弟弟。 ↩︎

 

[来源]

Symphony No. 41 (Mozart)

Next:         舒伯特的《鳟鱼》钢琴五重奏   (2023-09-07)

Prev:         贝多芬第一交响曲   (2023-09-02)